中国电影的未来在哪里?市场与创新之间的博弈


时值暑期档过半,中国全年票房总额尚未突破300亿,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春节档8天就贡献了80亿票房,而剩余的200多天,票房日均仅有1亿。面对全年票房过亿的46部影片,可见其头部效应明显,然而其中真正挣钱的屈指可数,也许10多部或者20部左右。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过亿影片中,场均观影人数超过10人的仅有7部,且其中4部属于春节档,场均观影人数不足5人的多达14部。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我们的巨大银幕数量面对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中国电影?答案似乎陷入单一——喜剧。贾玲、沈腾、马丽几乎垄断了全年票房的前列,观众似乎也被“锁定”在这一类别之中。然而,这种市场表现难免让人深思:观众用脚投票一定是对的吗?难道电影的种类只能凤毛麟角,甚至只剩下一种?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尽管市场情况令人堪忧,但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依然有许多勇敢的创作者和投资者在探索新的电影形式,试图找到观众新的需求。尽管他们的创新冒险常常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甚至遭遇市场的“教训”,但他们的努力和诚意不应被忽视。暑期档的一些影片如《落凡尘》《伞少女》《来福大酒店》《异人之下》《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是创新努力的具体体现,其中不乏对中国意蕴和美学的探索,对现实主义和生活温情的刻画。然而,它们在市场上却未能接应到观众,呈现出场均个位数的惨淡局面。

接下来的八月,将有更多的新片登场,如《解密》《从21世纪安全撤离》《负负得正》《冲·撞》等等,但它们能否脱颖而出,依然是个未知数。在电影创作者们勇敢创新的背后,我们更需要媒介来承担起引导观众、解释创作者诚意的重任。无论是自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长文还是短视频,媒体都应以自身的力量、用心带领观众接纳这些勇敢创新的作品,而不是让形式化的表达模式和刻板的学术夸赞遮蔽了作品的独特与诚意。

实际上,媒体作为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桥梁,在当前的困境中尤为重要。它不仅是创作者的代言人,也是观众的知音。我们需要在这种危机中,共同寻找一条生态的出路,共同成长和改变当前的不利环境。如果再让市场口味和审美继续缩水下去,我们可能不仅失去多样化电影,最终连电影院、长篇大作都无以为继,取而代之的是短剧、段子与刷屏竖屏的单一娱乐模式。

中国电影的未来需我们共同努力与守护,从自媒体到传统媒体,每个环节都应尽其责。让我们用诚意和创新打动观众,希望能在未来迎来百花齐放的中国电影春天。

相关新闻

PG电子于2016年进军亚洲市场,为提供玩家安全优质的娱乐体验,经过多道严格评估及筛选,最终由亚洲久赋盛名的知名平台
【E世博esball】
获得
PGSoft在亚洲地区的独家授权,并在此期待未来能够携手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