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有剧透!
2015年上映的《头脑特工队》是皮克斯动画的经典之作,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真挚动人的剧情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电影通过生动的情绪角色和奇观不断的大脑世界,传递了关于拥抱悲伤有助于心理健康的重要信息。时隔九年,《头脑特工队2》终于在观众的期盼中重磅回归。影片首周在北美市场斩获了1.55亿美元的票房,成为北美影史上开画票房第二高的动画电影,仅次于《超人总动员2》。
然而,相较于创纪录的票房表现,《头脑特工队2》的口碑却不如前作亮眼。前作的Metacritic评分和豆瓣评分分别为94分和8.8分,而《头脑特工队2》则是73分和8.4分。影片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头脑特工队2》紧扣首部电影结尾留下的“青春期按钮”彩蛋,讲述了女主角莱莉进入青春期后的故事。在这一时期,情绪控制中心迎来了新的同伴:焦焦(焦虑)、尬尬(尴尬)、慕慕(羡慕)和丧丧(无聊)。焦焦认为莱莉需要多考虑未来,并建立新的自我认知,为此他将原来的情绪五人组关在大脑记忆区,用焦虑驱使莱莉做出了诸多冒失的行为。五人组必须重新夺回情绪控制中心,阻止焦焦对莱莉的精神伤害。
本片最亮眼的就是对焦焦这一角色的塑造。焦虑作为一种常见且熟悉的情绪,极具代入感。焦虑时,我们往往会自我怀疑、放大他人的批评,并陷入无尽的不安和压力中。而当焦焦掌控了情绪控制中心后,莱莉的生活陷入了“焦虑过度”的困境:她努力讨好冰球前辈,忽略了即将分开的好友;她隐瞒自己真实的兴趣爱好,害怕自己被冰球队淘汰,甚至潜入老师办公室偷看笔记。在比赛场上,过度焦虑的莱莉忽视团队合作,独自一人横冲直撞,甚至意外伤到了朋友。
尽管焦焦这个角色非常合适地推动了影片的冲突与发展,但本片较大的问题在于对焦虑的解决方式显得相对简单粗暴,远不如第一部饱满动人。
以第一部为例,影片通过具体的展示,巧妙地表达了“拥抱悲伤”的理念。莱莉的冰棒朋友因火箭车被处理掉而陷入悲伤,尽管乐乐说了很多正能量的话劝慰,冰棒仍旧沉浸在悲伤里,直到忧忧倾听并共情了他的情绪,冰棒才在一场痛快的哭泣后重新振作。这一过程逻辑和情感转变皆十分流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比之下,《头脑特工队2》对“焦虑过度”的解决则显得抽象而缺乏具体操作。影片中引入了新的设定——信念树。信念树由莱莉记忆池里的记忆球生成,代表莱莉的核心自我认知。当焦焦将消极的记忆球放进信念池,信念树就变成了“我还不够好”;而当乐乐将积极的记忆球放回信念池,信念树则变为“我很棒”。在危机时刻,乐乐拔掉了焦焦的信念树,并形成了一颗能接纳各种记忆的万花筒式信念树。电影意图传达的是通过接纳多元记忆,打破对完美的执念,专注享受当下。
尽管理念颇具意义,实际呈现却显得抽象而生硬。焦虑时如何接纳不同记忆、建立复杂的自我认知,电影并未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法。莱莉在电影中似乎什么都没做,情绪小人们在脑海中忙碌一番,焦虑的问题就神奇地被解决了,这样的转折显得过于简单。
此外,影片对大脑区域的描写缺乏新意。尽管引入了头脑风暴、意识流和未来预测中心等新场景,但这些呈现方式相较前作大略逊色,没有达到预期的趣味性。电影中新增的情绪角色除了焦焦,其他角色戏份寥寥,无足轻重。
总的来说,尽管《头脑特工队2》依旧是一部精彩的动画电影,但较前作缺乏惊喜与想象力。虽然电影的表现略逊于前作,但依然不失为一部值得观赏的佳作。